校園冷知識

1.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2021年成立時有9個校區,你知道當時登記的校址在哪裡?是如何決定的?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以「對等合校」為原則,於2021年合校成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因此當時以抽籤的方式決定新竹光復校區為登記的校址。


2. 為什麼陽明創校時要叫做「陽明醫學院」?

命名「陽明」之因,源於盧致德等人考慮未來醫學院的校區將位處陽明山山麓,且總統蔣中正喜愛王陽明學說,故敲定此名。

3. 你知道「國立陽明醫學院」和「國立陽明大學」的校門題字是誰題的嗎?

「國立陽明醫學院」的字是由退輔會主委趙聚鈺題字的。

「國立陽明大學」的字,是由時任主任秘書王銳摘錄孫文《民權初步》的文字。另外,因書中無「陽」字,便以帶「阝」的字取阝,結合「湯」字右側的「昜」構成,因此看起來略顯不對稱。

4. 你知道陽明十字軍剛開始不是一個社團嗎?

1978年,陽明十字軍在周碧瑟老師號召下,自費下鄉,投入公衛訪查與衛教工作,直至1998年有同學車禍往生,擔任學務長的周碧瑟老師,才下定決心將十字軍轉型為學生社團。

5. 你有注意過醫學二館的邊坡旁的榕園,裡面有一個陽明大學石碑嗎?

榕園坡地前的石碑,是金門縣政府感念陽明十字軍的付出而贈送。碑石源自料羅灣沉積億萬年的花崗片麻岩,由海軍軍艦運送來臺;鐫刻的「國立陽明大學」校名,是到軍史館匯集孫中山先生墨寶而成;石碑原立於校門口,2019年遷移至此。另榕園坡頂矗立著標示校訓「真知力行、仁心仁術」及校徽之中繼水塔,創校之昔榕園尚未成林,其直徑十二米、高度六米之龐大量體成為山腰地標,也是眾多陽明人的回憶。

6. 你知道陽明校區現在還留有幾處打石場的遺跡嗎?

陽明校區打石遺跡岩壁主要分布在下列八個地點:

1. 人社院後方
2. 神農坡步道題字處
3. 女二舍及新醫學館之間
4. 枕木步道
5. 職務宿舍盡頭
6. 往山頂操場之道路
7. 環山游泳池重建工程處
8. 環山道路校園與奇岩山附近

*打石場的石頭都是從八仙圳坐船出海,運到臺灣各地,八仙圳現址在圖資大樓對面。

7. 哪裡是全臺第一個要戴安全帽才能騎車進入的校園?

早期臺灣民眾騎機車沒有戴安全帽的習慣,故陽明創校初期,大多數教職員生也不會戴安全帽。

此議題始於1979年,當時教育部調查各校教職員工的安全帽需求,隨後交通部要求公務人員在騎乘機車時須配戴安全帽,但對學生未強制實行。

由於校內道路彎曲陡峭,機車車禍事故頻傳,1985年校內開會決議,進出陽明醫學院的所有人員,一律須戴安全帽,並自該年10月16日起正式實施。早於臺灣1996年正式取締騎機車不戴安全帽達10年之久。

8. 為何陽明校區條條路都有名?

「偉德大道」位於校門口至博雅中心(前身為榮光幼稚園)的路段,為紀念陽明醫學院首任院長「韓偉」而命名,為校內唯一的「大道」。

校園其他道路,有取自校訓的真知路、力行路,以及與醫學院相關之神農坡路、大學路、醫學路與陽明路。其中力行路又稱環山道路,連接博雅中心至男女五舍、學生餐廳、知行樓。

9. 你知道陽明校樹「藍花楹」的由來嗎?

1993年4月花社舉辦「陽明校樹校花選拔」活動,由花社社員與生物助教挑選校內16種具代表性植物,由師生票選最受陽明人喜愛、也最能代表陽明精神的植物。經過激烈投票角逐,「藍花楹」以217高票勝出,成為陽明校樹代表。後依序為「相思樹」、「楓香」、「銀杏」。

10. 陽明校區的春季「蟲蟲危機」是哪三種蟲?

陽明人不可能沒聽過3-6月的陽明蟲蟲季,主要是紅姬緣椿象、荔枝椿象與白蟻。無論路上群聚開趴的紅色枸杞、紗窗和衣服上一顆顆綠色蟲卵,或是漫天飛舞的白蟻群,都惹得眾人驚聲尖叫,精神崩潰。

椿象季常見的兩種椿象,一種是體型小的紅姬緣椿象,鮮紅色背部,遠看很像枸杞或紅火蟻;另一種是荔枝椿象,體型較大、呈四方形,會分泌具腐蝕性臭液,碰到皮膚會造成疼痛及潰爛。此外,雌蟲交配後經常飛進宿舍的紗窗或晒衣場產卵,造成住宿生困擾。

白蟻出沒的時節,學生會曾在臉書社群(Facebook)提醒住宿生緊閉門窗,有學生留言表示,自己在山頂運動場打球時,遇見成群的白蟻,更有學生神回覆:「邊打邊補充蛋白質」、「與蟻共舞」。


11. 交通大學跟交通部真的有關係嗎?

沒錯,真的有關!

交通大學的前身是1896年在上海成立的「南洋公學」,到了1921年,當時的北洋政府交通部總長葉恭綽認為:「推動交通建設,當然要有專業人才啊!」於是他主張把相關學校整併起來,成立了「交通大學」,並直接隸屬交通部,專門為國家培養鐵路、電信等交通事業的專才。

所以,早期的交大,真的就是國家級「交通人才養成中心」!

12. 交大的精神象徵「飲水思源」碑是怎麼來的?

它可是交大人對母校滿滿感謝的見證喔!

故事要回到1930年,當時的上海交大一群即將畢業的學長們,為了感謝母校的栽培,在學生宿舍的中庭蓋了一座噴水池,並立了一塊寫著「飲水思源」的紀念碑,上面還鑄有交大的校徽。

這塊碑不只是畢業生的心意,也成了交大精神的象徵。後來交大分成五校,大家都紛紛「複製」這份傳承。不管是博愛校區,還是光復校區,你都可以找到這座充滿歷史意義的「飲水思源」碑。

13. 「梅竹賽」是怎麼誕生的?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一場閒聊+一枚銅板,造就交大與清大的年度盛事–梅竹賽!

交大跟清大的學生在某次閒聊時,決定仿效英國牛津、劍橋大學的划船賽,正式舉辦大型競賽,1969年第一屆梅竹賽就這樣熱血開跑了!

至於比賽的命名,清大新鮮人只知道清大有紀念梅貽琦校長的「梅園」,交大學生則知道以淩鴻勛校長為名的「竹銘館」,因此雙方達成共識,以「梅」代表清華,以「竹」代表交大,並以丟銅板決定「梅竹賽」名稱。從此之後,「梅竹賽」就成為兩校之間最具代表性的競賽活動。

14. 為什麼梅竹賽的吉祥物是熊貓與狐狸?

2009年交大梅竹後援會的會長取交大竹湖的諧音,加上清華的諧音像青蛙,有人說狐狸會吃青蛙,於是就以敏捷機靈的狐狸「竹狐」作為交大的吉祥物。而清大也不干示弱,選了吃竹子的熊貓,竹子正是象徵交大,所以清大的吉祥物是「龐達熊」。

15. 你知道交大以前居然有個「不正常俱樂部」嗎?

這群「不正常」的學長,超狂!他們改寫了臺灣科技業的命運。

話說在1960年代,那時候的理工科學生一畢業,幾乎都直接出國追夢。但交大有8位熱血學長,選擇留下來用自己的專業讓臺灣變強。

他們笑說:「大家都出國,我們竟然不走,這應該是不正常吧?」就這樣,「不正常俱樂部」(Abnormal Club,簡稱ABC)誕生了!

這8位科技先驅,包括陳龍英、胡定華、邱再興、謝清俊、江昭彥、林朝武、王晃三、陳增興。他們投入十幾年紮根臺灣,奠定了未來科技島的基礎。

原來改變世界,有時候真的需要一點「不正常」的勇氣。

16. 交大真的「無帥哥」嗎?

1999年,一首超洗腦的校園神曲〈交大無帥哥〉,在交大校園裡引爆話題!

創作人是「隔離霜」樂團的外文系彭莘同學,這首歌唱出她在男生比女生多很多的交大,卻沒人追求的心聲。

繼〈交大無帥哥〉這首創作曲之後,管科系柯景騰同學(沒錯,就是後來的作家九把刀)也創作一首〈交大有恐龍〉予以反擊。為了終結這場帥哥名譽危機,交大學聯會還舉辦「帥哥選拔秀」,證明交大確實有帥哥。

17. 光復校區落雨松秘境在哪裡?

就在光復校區西區滯洪池邊,60顆落雨松靜靜守護!

2018年,為慶祝交大在臺建校60週年,交大校友會在光復校區西側滯洪池周圍種下整整60顆落雨松,作為獻給母校的紀念禮。

春綠、夏蔭、秋紅、冬落,落雨松隨著四季更迭變換風景,靜靜成為校園裡一處低調卻驚艷的「打卡秘境」

18. 全臺第一間小木屋鬆餅竟然誕生在交大?

你吃過的排隊名店「小木屋鬆餅」,其實就是從交大發跡的!

創辦人 Kelly 原本在交大光復校區第二餐廳經營飲料部,發現沒人賣點心,決定加賣鬆餅。為了升級店面質感,2006年開始於資訊館前的小木屋販售鬆餅及飲料,結果大受歡迎!就這樣,全臺第一間「小木屋鬆餅」誕生於交大,從此香氣飄出校園、飄進全臺學生的回憶裡!

19. 為什麼交大土地公最愛喝仙草蜜?

傳說中有一位學生想考交大的研究所,考前夢到一位老先生希望他帶甜食去拜交大土地公。於是他在土地公廟前就近買了幾罐仙草蜜當供品,結果如願考上交大。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後來越來越多考生跟進,用仙草蜜祈求上榜。久而久之,仙草蜜就成了交大土地公的「專屬飲料」,也象徵著考運甜甜、心想事成。

20. 真的假的?光復校區裡有一座清朝古墓?

是真的,在光復校區裡有一座建於清朝同治年間(1866年)的盧姓家族古墳。

1988年,光復校區因校地不足,開始往科學園區方向擴建。當地原本有許多墳墓因而遷走,唯有盧姓家族地主希望保留祖墳而留在校園內。古墳位於凹地內很隱密,因此多數師生去學校餐廳的路上經過都未曾發現。這座古墳不只見證了光復校區的拓展,也讓人驚呼,原來歷史就在我們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