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趣味小檔案(上)

1.您知道交通大學命名的由來嗎?

本校1896年創辦之初,原名「南洋公學」,「交通大學」之名是1921年以後才有的。由於本校的性質與交通事業密切相關,又曾隸屬於交通部,因此命名為「交通大學」。本校更名的過程是這樣的:

清光緒22年(1896)由辦理輪船電線事務大臣(相當於現在的交通部長)盛宣懷(杏蓀)先生創辦於上海,定名「南洋公學」。1905年,因招商、電報兩局移歸新成立的商部管轄,本校隨之改隸而更名「商部高等實業學堂」。1906年又改隸郵傳部,而更名「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1911年辛亥革命後,一度改稱「南洋大學」。1912年民國肇建,郵傳部改稱交通部,本校也隨之更名為「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1920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總長葉恭綽(譽虎),以交通部所屬上海工業專門學校、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北平鐵路管理學校及北平郵電學校等四校散居各地,「組織無統系」、「學科不聯絡」,管理困難,無法因應人才培育之實際需要,於是奏准於1921年統一學制,總其名為「交通大學」,而分稱各校為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滬校)、唐山學校(唐校)、北京學校(平校,由北平鐵路管理學校與北平郵電學校合併而成)。其後諸校雖屢有分合,但「交通大學」之名,始終用為通稱。直到1937年抗戰前夕,本校才與全國各公立大學統一歸隸教育部管轄而稱「國立交通大學」。


2.您知道交大的校慶為什麼訂在四月八日嗎?

本校創辦人盛宣懷先生寫給首任校長何嗣焜的文獻中,內容提到南洋公學第一班的開學日期為四月八日。此即交大校慶日之由來。


3.您知道交大「飲水思源」碑的由來嗎?

國民革命軍北伐以後,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將原「南洋大學」改名為「國立交通大學」。當時因上院房屋建築已久,並添設「土木工程學院」,決在校西空地興建新宿舍,於1929年完成,取效法先烈朱執信同志的革命精神,命名為「執信西齋」,由1930級學長首先遷入。
1930年夏天,學長將畢業離校時,感念母校教誨之恩,在新建之學生宿舍「執信西齋」中庭籌建噴水池一座,贈送母校以作紀念。畢業後本級學長推舉王宗陽、孫家謙兩位學長負責噴水池之工程,於1933年完工。池之中央建一水泥石磴,磴上除用大理石四塊前刻「飲水思源」四字,左刻「民十九級建贈」小字,後刻民十九級全體同學姓名外,頂上還豎立了一個立體校徽圖案,包含了齒輪、鐵鐙、鎚鍊和書本,寓交大人兼具理論與技術的求知精神,和社會服務態度。從此「飲水思源」便成了交大人永恆的信念。


4.您知道梅竹賽是如何產生的嗎?

關於梅竹,其出現一直讓人津津樂道。
 
西元60年代;清大與交大在台復校後,因地理位置相鄰,學生人數相近,其背景與科系性質亦相似,是故兩校同學在生活、課業與活動的往來相當頻繁,不斷有各種聯誼活動。當時,兩校已舉辦過一些零星、不定期的校際比賽,大多以球類運動為主。
1968年的某日,幾位交大、清大的同學聚會閒聊,激盪出梅竹的濫觴,不讓英國牛津、劍橋大學之間的划船比賽專美於前。時任活動中心幹事的錢鋒學長獲得課外活動組主任戈武先生及學校的允諾,開始籌備這一個由清大及交大學生共同參與的大型競賽活動。負責籌備的學長夜赴清大,與清華學長相談甚歡,兩方皆認為此項比賽對促進兩校同學間情感交流,生活調劑,學藝及體育發展… 等等,皆有裨益,因此達成共識,決定了這場一年一度的盛事。
 
1968年12月7日,交清兩校代表於交大舉行座談會,雙方一致同意舉辦第一屆「梅竹賽」。兩校代表於清大百齡堂舉行梅竹第一次籌備會,會中擲幣決定梅竹賽名稱。
「梅竹」之名的誕生,有著一段有趣的小插曲。
 
1968年12月23日,交清雙方學生代表於清大百齡堂舉行籌備會議,兩方人員相談甚歡,決定為這個比賽取個名字,但彼此都傷透了腦筋。從「清交」到「華通」,新竹區大專院校聯誼競賽等等,卻都無法達成共識。與會的新鮮人只知清大有個紀念梅貽琦校長的梅園;而交大當時的舊校區,則以前校長凌竹銘先生為名的竹銘館為第一勝景,因此兩方達成共識 : 以「梅」代表清華,而以「竹」代表交大,在場的同學都對此典雅古意的象徵表示贊同。
 
然而,到底是「竹梅」或是「梅竹」呢?
 
清大方面支持梅竹賽的名稱,理由是梅為四君子之首。我們交大方面自然是當仁不讓,提出的說法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敬重歲寒三友更甚於四君子,三友之中竹又甚於梅,是故稱為竹梅賽是比較合理的。雙方各執己見,爭論僵持不下。後來決定用投錢幣的方式,如果出現正面梅花圖樣,就稱做梅竹;如果出現背面元字樣,則稱做竹梅。交大的運氣唯獨在那一次豪賭中不是很好,後來就如同眾所皆知的結果,梅竹賽於是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