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先生

【 大陸交大時期代表性校長 】

唐文治先生(Wen-Chih Tang)
治校時期:1907年~1920年

唐文治先生(1865~1954),字穎侯,號蔚芝,晚號茹經,江蘇太倉州鎮洋縣人。

先生幼時因家貧,夜間每隨月光讀書,目力因此受損,導致後來不幸失明。先生出身清朝兩榜進士,官至農工商部二品侍郎。1902年奉命隨使赴英祝賀,並遊比、法、美、日諸國。1906年因丁母憂回籍,而於次年夏末奉派掌滬校,自此先生即以教育為其終身事業,不復出仕。

先生安貧樂道,最重道德,並力主敦品務本。1910年訂定「勤、儉、敬、信」四字為校訓,並勉勵學生「立志作第一等人」。先生奉行「唯以人格核之而後事事乃歸於實」的理念,凡事以身作則,以為人之表率。先生治學嚴謹,並力倡國學,設國文補習班於校,每週日親自主講,使當時交大畢業生以國文程度高聞名。先生重視學生的體育教育,實施強迫運動,以矯正讀書人文弱之弊,並對學生自治團體頗多鼓勵。

先生可謂是我交大真正奠基者。回顧其出掌校務時,正值民國初建,百廢待興,教育經費短絀,故屢有裁撤交大附屬中小學之議,幸賴先生據理力爭,而獲保存。且因其帶領有方,方使學生的課業在混亂的時局中,仍得維持不墜。先生並在交大首創工科,確立了交大以理工為重心的發展方針,對我國日後的工業建設,貢獻極大。

先生致力於文化教育事業近半個世紀,是近代著名的國學家、教育家。交通大學在其教育理念帶領下,奠定了優良的教學傳統和學風。在其任內,提攜淩鴻勛先生,是乃淩先生後來接掌交大校務的淵源。

1920年,先生因目疾日甚,乃辭職家居,並開始長期講學於無錫「國學專修館」;七七事變之後,以七旬高齡,隨校內遷。政府遷台時,先生因年事已高,且雙目早已失明,無法同來;其後於1954年間謝世,享壽九十,安葬於江灣第一公墓。著有《茹經堂文集》、《茹經先生自訂年譜》傳世。


  • 參考資料:
  1. 工工管八七級陳巧頤執筆,(交大優良傳統的奠基者:唐文治先生),見潘呂祺昌主編,《百年樹人—交大世紀之慶特刊》(新竹:交通大學,1996),70-72。
     
  2. 劉露茜、王桐蓀編註,《唐文治教育文選》(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