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曾珏,字真覺,1901 年出生於上海,1924 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並赴英孟徹斯茂佛電機製造廠實習。1927 年赴德西門弱電公司實習,專注研習電話及電報設備,並於德律風根無線電公司實習,遍訪柏林附近電工製造廠。1928 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1929 年獲電信工程碩士學位,返回中國後任教浙江大學,後歷任浙江省電話管理局總工程師、東南電信局長、上海市公用局局長。
1949 年大陸易幟,學長舉家遷美,受紐約愛迪生公司聘任電力系統工程,嗣應哥倫比亞大學之邀,從事雷達研究。1953 年發起成立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同年恢復留美交大同學會,1957 年起於哥倫比亞大學任高級研究員至 1966 年退休,畢生從事工程科研工作,成就卓著。先生雖長年旅居美國,但心繫台灣,常結合海外學人組織團體,返台參加各項會議為國獻策,尤其倡議交大在台復校更是影響深遠。1983 年獲新竹交通大學頒發名譽理學博士學位,2001 年病逝美國紐約,享年一百歲。
1983 年交通大學為感念趙曾珏先生早年對交通事業之卓越貢獻及推動交大在台復校之深遠成就,特頒贈名譽理學博士學位予趙曾珏,是繼淩鴻勛及方賢齊之後第三位獲此殊榮的校友。
趙曾珏於典禮上之致詞,除對母校頒贈名譽博士學位深表感謝,並回憶與母校交大之關係已達六十九年,猶如慈母與小草…。若依張岳軍先生所言「人生自七十歲開始」,自己便只是母校訓練出來的一個青年工程師,因此願意提供對於「工程師」應有之認識的三點粗見:(一)明德的教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們在母校求學,就是要使中華民族達到最優美的境界。(二)科技的教育-技術的改進仰賴科學,學工程的人必需學習基本的科學,近來因高科技的開發,對工程師更有如下之要求:訓練我們的心、要與電腦流利的對講、美國與日本的競爭(超高速率電腦的開發)。(三)弘毅的教育。最後期勉大學與工業界及政府通力合作,發揮團結之精神,並需培養愛國情操及對過去常懷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