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曾珏博士(1901~2001)

  趙曾珏,字真覺,1901 年出生於上海,1924 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並赴英孟徹斯茂佛電機製造廠實習。1927 年赴德西門弱電公司實習,專注研習電話及電報設備,並於德律風根無線電公司實習,遍訪柏林附近電工製造廠。1928 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1929 年獲電信工程碩士學位,返回中國後任教浙江大學,後歷任浙江省電話管理局總工程師、東南電信局長、上海市公用局局長。

  1949 年大陸易幟,學長舉家遷美,受紐約愛迪生公司聘任電力系統工程,嗣應哥倫比亞大學之邀,從事雷達研究。1953 年發起成立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同年恢復留美交大同學會,1957 年起於哥倫比亞大學任高級研究員至 1966 年退休,畢生從事工程科研工作,成就卓著。先生雖長年旅居美國,但心繫台灣,常結合海外學人組織團體,返台參加各項會議為國獻策,尤其倡議交大在台復校更是影響深遠。1983 年獲新竹交通大學頒發名譽理學博士學位,2001 年病逝美國紐約,享年一百歲。

趙曾珏與交通大學復校之路

  民國 45 年,正值交大歡慶六十週年校慶,旅美校友趙曾珏先生致電台灣校友會及淩鴻勛老校長,倡議交通大學在台復校,並建議先成立電子研究所以培育高級人才。在淩校長多方奔走及政府部會支持下,民國 47 年交通大學終於新竹復(建)校,然復校初期困難重重,資源又極度欠缺,若非海內外校友齊心協力並爭取國際協助,實難奠基。民國 51 年聯合國特別基金計畫啟動,除添購圖書儀器設備外,並規定需延聘國外專家來台任教,趙曾珏與王兆振、鄭鈞、潘文淵等多位旅美校友,除對計畫實施及本校教育方針提供寶貴意見,更對電子科學專家之遴選來台,作出甚多貢獻。G. C. Dalman,N. D. Arden,J. O. McNally 等教授除蒞所授課外,更協助設置電子計算機中心、微波通信實驗室及全國首座雷射裝置等,為交大奠定高科技研究的基礎。
  趙曾珏於「交大復校之經過及其時代之價值與展望」一文中,回憶當年在交大得到理想的大學教育,並能於歐美深造後返國服務數年,心中萌生了在台恢復母校的想法。由於一九五O年代美國電晶體的發明讓電子科學進入新的時代,趙曾珏遂於母校六十週年校慶時撰文《劃時代的母校與劃時代的工程科學》,提議政府應成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以培訓電子工程人才為國所用,此文除抄送台灣校友會外,並呈淩竹銘與李熙謀兩位先生。趙曾珏同時也去函人在紐約籌設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的梅貽琦校長,兩人均認為交大與清大兩個研究所如成立,雙方將有許多合作的可能。
  文中並感性提到:「本人以校友一份子,忝為最早發起交大電子研究所之構想,以策動復校的工作。自始至今,已屆卅年,鍥而不捨,如保姆之與嬰兒,觀期成長。回憶交大同學在台灣建校,是富有革命性與創造性…」,交大能恢復立業除賴海內外校友之通力合作,亦歸功前校長唐文治之高瞻遠囑,首創中國最早之電機工程學系,不斷培養出蜚聲國際之電機人才,如朱蘭成、鄭鈞、王安等,這些專家除為交大之資產,並與復校後系所之建立有深厚淵源。趙曾珏並一一回顧復校時課程的設計與師資延聘、畢業校友愛國愛校捐獻校舍、錢公南先生為電子所爭取國際基金補助、王兆振與鄭鈞及潘文淵等多位旅美校友協助遴選電子科學專家來台授課並建立實驗室…。而交大電子所的創立不但對學界及工業界產生刺激及衝擊,亦吸引更多海外學者來台授課,而交大也從純電子所、工學院、理學院、再添管理學院而漸趨完備。綜觀交大的復校在我國教育史上意義重大,不但將有形的科技與無形的精神發揚延續(指創辦人盛宣懷所提「體國經野」的崇高意旨與唐文治校長所倡「仁智雙運,崇實篤行」之精神),亦加強了同學間的團結及與母校間的合作,此乃交大復校最大的力量。

獲頒名譽理學博士

  1983 年交通大學為感念趙曾珏先生早年對交通事業之卓越貢獻及推動交大在台復校之深遠成就,特頒贈名譽理學博士學位予趙曾珏,是繼淩鴻勛及方賢齊之後第三位獲此殊榮的校友。

  趙曾珏於典禮上之致詞,除對母校頒贈名譽博士學位深表感謝,並回憶與母校交大之關係已達六十九年,猶如慈母與小草…。若依張岳軍先生所言「人生自七十歲開始」,自己便只是母校訓練出來的一個青年工程師,因此願意提供對於「工程師」應有之認識的三點粗見:(一)明德的教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們在母校求學,就是要使中華民族達到最優美的境界。(二)科技的教育-技術的改進仰賴科學,學工程的人必需學習基本的科學,近來因高科技的開發,對工程師更有如下之要求:訓練我們的心、要與電腦流利的對講、美國與日本的競爭(超高速率電腦的開發)。(三)弘毅的教育。最後期勉大學與工業界及政府通力合作,發揮團結之精神,並需培養愛國情操及對過去常懷感恩。